English

铸剑“十年”

1998-03-18 来源:光明日报 通讯员 赵斐 本报记者 朱振国 我有话说

附言:清华紫光集团1988年成立,当时中关村电子街上已经群雄林立,大小电子公司鳞次栉比。起步已经很晚的紫光,开办费也仅有100万元人民币,从事的主要是一些电子产品的初级贸易,但十年后的今天,紫光已发展成为一个高科技企业集团,所涉范围包含信息产业、环保产业、精细化工等三大类、年营业额已达4亿元,公司净资产近1亿元,连续几年获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20强。

紫光的国产扫描仪、高层建筑擦窗机、电力监控系统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。目前它是北京市首批重点支持单位,而与此同时,当年在电子街上力拔头筹的几家公司在这大浪淘沙般的竞争中瓦解、分裂、衰落了。紫光稳健的历程代表了中国高校办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方向。

一走进紫光总部的大楼,迎面就是一块红丝绒底的影壁,上面用烫金字书写着“大事业的追求、大舞台的胸怀、大舰队的体制、大家庭的感受”。它醒目的色彩,肃然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位走进紫光大楼的人。

十年前,一群书生没有任何办企业的经验,只凭一腔热情和清华大学的无形资产,一人怀揣几万元,就闯市场去了,广种薄收。他们把这种方式称为自然生长法。就这样,五年之后,紫光实现了营业额过亿元,利润过千万元的业绩,终于在中关村脱颖而出。这个速度与北大方正、四通一样。这是一次创业期。

高技术产业产品周期非常短,一个电子产品,两三年更新一代,产品不断更迭,如果用大而全、一成不变的体制很难适应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特点,因此,紫光由若干个相对小的产业组成大的企业集团,并把它形容成像舰队一样,打起仗来有战斗力。但由于一开始经验不足,导致许多分公司失控和总部的空虚。而这正是当年中关村许多知名大公司分裂衰落的原因。意识到这一点,1994年紫光利用国家宏观调控、紧缩时期着力调整企业结构,加大总部创利的份额使之占绝大部分,并且将各分公司的贷款、承接项目、人员进出的权力都收回由总部统一控制。这些调整措施从根本上杜绝了诸侯林立、中央失控的危险。同时紫光又成立了一个强有力的企管部门和审计部门,保证了紫光日后的健康成长。

张本正说,“一次创业阶段所用的自然生长法到二次阶段已不再适用,因为此时大公司已林立,竞争白热化了,如果还去广撒种子的话都不能成活,只能捏紧拳头,把有限的资源用到一处,由总部制定整体发展战略,要研究紫光适合做什么才做什么,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要有所为,有所不为”。

调整期间,紫光将一次创业期的13个产业收缩、整化成信息、精细化工、环保三大产业板块。同时强调内部监控,成立企管中心、发展中心、审计部门、大库房,整肃内部的一些失误,使公司走向了规范的现代化管理。

作为一个已开始走向成熟的高科技企业,紫光把目标瞄准在开发潜在市场、开发自己独特产品上,他们开发的紫光笔记本电脑、OCR汉字识别系统、扫描仪、高层建筑擦窗机、电力监控系统都是有自己核心技术的产品,国内没有其他公司能与之竞争,就是国外同类产品在价格、服务上也无法与之竞争,这些产品都是紫光近年来的经济增长点。

有了自己独特的技术产品,紫光进一步提出“树紫光品牌,立紫光实业”的超常规发展目标。去年他们接手了4个国家级项目,同时又创立了4个总投资在1.6亿元的联营合资环保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。如果这一切进展顺利,到2000年产业的成熟期,它们将给紫光带来30亿的营业额。而另一个重大的进展将是北京市的软件城将由紫光集团筹建。

面对紫光今天的成绩,总裁张本正说,这是因为在紫光背后有一个清华大学,清华大学的背景与声望,使紫光在社会上首先就获得了一种基本的信任。同时,在清华大学的学习与工作,也使他个人受益匪浅。今年已57岁的张总裁,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,之后一直在清华搞科研管理,直到1988年创办紫光。张总说,“清华给了我们一种历史责任感,我们创办紫光就是想发展自己的民族产业”。他认为每个国家都应有自己的民族产业,全世界的民族产业构成世界生产格局。一些小国家可以着重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,但是大国在关键领域内必须要有自己的产业,中国人应该在世界高科技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